抛戈弃甲成语的解释

风云13小时前
抛戈弃甲成语的解释为: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或指战士在战场上败退时丢弃武器的狼狈相,也用来形容受到挫折或失败后,毫无斗志的状态。

1、抛戈弃甲的拼音

抛戈弃甲(pāo gē qì jiǎ)

抛戈弃甲成语的解释

2、抛戈弃甲的释义

形容军队在战斗中被打败,士兵们丢弃武器和铠甲,逃跑或投降的状态,比喻在斗争中失去斗志,放弃抵抗。

3、抛戈弃甲的出处

此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成而不盟,楚将子反与晋将知罃有隙,及楚师还,晋栾书将中军,欲伐之,知罃曰:‘不可以,楚师未灭,而骤伐之,能无败乎?夫师,振旅而归,是以威之也,为文之不足,故谨之以武,而又伐之,是谓乱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焉得丰财?夫章,功之昭也,所以为明也,以乱武之曲,而为伐功之章,武岂不隳?子若从之,则晋师可尽,而功不世立矣,为章之不足,故谨之以名,而又伐之,是谓弃名,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之以名,则民莫之所令矣,夫去威、去名,以贼民,是大不义也,名以成政,政以定民,故曰:必待其成,若其不成,则听之,固将以成之,又何伐焉?楚师将退,晋栾书使楚人先盟,楚人曰:‘晋未肯盟,何盟之有?’晋人使楚将子反盟于军前,子反曰:‘是晋国之约也,寡君未之闻也,楚师将退,何盟之有?’晋栾书曰:‘楚师之退,将奔宋、卫,吾从之,则晋、楚之师连矣,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之,必获诸其归,楚之三军败矣,臣使之,君何辱焉?为晋之耻,君何辱焉?’子反曰:‘若以君灵抚军,此众也,余何力之有焉?’栾书退,楚人遂退,晋师逐之,及于衡雍,楚师败绩,楚将子反收其卒,奔于郑,晋师三日馆谷,及楚之卒食,楚人从而杀之,不使归,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结救蔡,不及,遂奔于国,晋师还,及方城,楚公子燮将楚师及晋师战于泌丘,楚师败绩,楚将子反遂杀公子燮而奔郑,晋师遂侵蔡,楚人救之,晋师还,楚师遂侵卫,晋将荀首救卫,及楚师于荥泽,楚师还,晋遂侵曹,及五鹿,楚将子反以师救曹,晋师还。”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抛戈弃甲”四字,但描述了楚军败退、士兵丢弃武器的情景,后世据此概括出此成语。

4、抛戈弃甲的例句

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敌军士兵纷纷抛戈弃甲,溃不成军。

5、抛戈弃甲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战败的场合。

6、抛戈弃甲的示例

在古代的某场战役中,由于指挥失误,我方军队被敌军包围,士兵们见势不妙,纷纷抛戈弃甲,四散奔逃。

7、抛戈弃甲的近义词

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望风而逃等。

8、抛戈弃甲的反义词

勇往直前、奋勇当先、锐不可当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在战斗中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状态。

《抛戈弃甲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