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死勿去成语的解释

春秋17小时前
"效死勿去"成语的摘要:该成语意指竭尽忠诚,即使面临死亡也绝不离开或退缩,形容对事业、职责或主人等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坚定的决心,愿意为之奋斗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效死勿去的拼音

xiào sǐ wù qù

效死勿去成语的解释

2、效死勿去的释义

指竭尽忠诚,至死不退,形容忠诚无比,决心坚持到底,不离开自己的岗位或使命。

3、效死勿去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接着说道:“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可为也。’熟能御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百姓不知,皆曰:‘为王也。’曰:‘是何能哉?是诚能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筲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王曰:‘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今王与民同乐,则民可得而亲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能乐天下矣,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今王与民同乐,则能乐天下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亦宜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今王亦宜效死勿去,以尽王事。”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效死勿去”四字,但此成语所表达的忠诚不渝、至死不退的精神,与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及君臣之道相契合,故后人将其提炼为成语。

注意:上述出处解释是基于成语精神与孟子思想的契合度进行的推断,因为“效死勿去”作为四字成语并未在《孟子》原文中直接出现。

4、效死勿去的例句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战士们誓死保卫阵地,效死勿去。

5、效死勿去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形容人的忠诚和决心。

6、效死勿去的示例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英勇的战士为了保卫家园,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效死勿去,最终取得了胜利。

7、效死勿去的近义词

忠心耿耿、誓死如归、至死不渝

8、效死勿去的反义词

临阵脱逃、贪生怕死、背信弃义

《效死勿去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