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如渴是一个成语,形容对贤能人才的极度渴望和追求,就像口渴需要饮水一样迫切。它表达了对有才能、有品德的人的尊重和渴求,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组织对人才的重视和积极引进人才的决心。
1、思贤如渴的拼音:
sī xián rú kě
2、思贤如渴的释义:
形容对贤能之士的渴望如同口渴一般迫切,表达了对有才能、有德行之人的极度渴求和尊重。
3、思贤如渴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伏惟陛下思贤如渴,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伏惟陛下思贤如渴”即为成语出处。
4、思贤如渴的例句:
公司领导思贤如渴,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以推动公司的发展。
5、思贤如渴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领导者或求才者,表示对贤才的极度渴求和尊重。
6、思贤如渴的示例:
在古代,许多明君都思贤如渴,他们广纳贤才,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7、思贤如渴的近义词:
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等,都表示对贤才的极度渴求。
8、思贤如渴的反义词:
嫉贤妒能、任人唯亲等,表示对贤才的排斥或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