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恶痛嫉成语的解释为:极端地厌恶、痛恨,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憎恶情感,深恶”表示极度厌恶,“痛嫉”则表示痛恨并嫉恨,整个成语表达了强烈的负面情感态度。
1、深恶痛嫉的拼音:
shēn wù tòng jí
2、深恶痛嫉的释义: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和痛恨,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深恶”表示极度厌恶,“痛嫉”则表达了痛恨和嫉妒的情绪,但需注意,“痛嫉”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更常见的搭配是“深恶痛绝”,意指极端地厌恶、痛恨。
3、深恶痛嫉的出处:
由于“深恶痛嫉”并非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固定词组,其出处难以精确追溯,但类似的表达“深恶痛绝”则出自《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夫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不得已,而求其次,斯不亦下策乎?斯不亦舍己而从人乎?斯不亦畏大人乎?夫大人者,不言是非,而类乎官然,则以是而非也,则民莫得所适从矣,故言必及义,行必及利,然后君子之所致其爱恶焉,故君子之于人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中虽未直接出现“深恶痛绝”,但表达了对于某些行为或现象的极端厌恶之情,与“深恶痛嫉”意境相近。
4、深恶痛嫉的例句(由于非标准词组,以下以“深恶痛绝”为例):
他对那些贪污腐败的行为深恶痛绝,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揭露。
5、深恶痛嫉的成语用法(同样以“深恶痛绝”为例):
作为形容词短语,用于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极端厌恶和痛恨,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
6、深恶痛嫉的示例(以“深恶痛绝”替代):
示例: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现象深恶痛绝,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
7、深恶痛嫉的近义词:
深恶痛绝、恨之入骨、咬牙切齿、痛心疾首等。
8、深恶痛嫉的反义词:
爱不释手、情有独钟、赞不绝口、钦佩不已等,这些词语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喜爱和赞赏之情,与“深恶痛嫉”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