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令终成语的拼音是shàn shǐ lìng zhōng。
1、善始令终的拼音:
shàn shǐ lìng zhōng
2、善始令终的释义:
指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做事认真,能坚持到底。“善始”意为好的开始,“令终”则指好的结束。
3、善始令终的出处:
出自《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俊民以用;蛮夷率服。’此谓修己以安百姓,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象有齿以焚其身,人有财以丧其身,吾是以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此段文字虽长,但“善始令终”并非直接出自此段,而是后世对《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思想的概括与提炼,不过,具体直接出处难以精确到某一句话或篇章,它更多体现了儒家一贯的行事哲学。
4、善始令终的例句:
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安排,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真正做到了善始令终。
5、善始令终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通常用于赞扬某人或某组织在完成任务或项目时,从开始到结束都表现出色,没有松懈或失误。
6、善始令终的示例:
他对待工作总是认真负责,无论是接手新项目还是处理日常事务,都能做到善始令终,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
7、善始令终的近义词:
有始有终、全始全终、始终如一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
8、善始令终的反义词:
半途而废、有始无终等,这些词语则指事情没有坚持到底,或者开始时很好但未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