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成语的解释

风云24小时前
"山中宰相"成语的解释指的是南朝梁时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每有大事辄就之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后用以喻指虽不出山,但以其品德和才学在社会中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1、山中宰相的拼音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山中宰相成语的解释

2、山中宰相的释义

“山中宰相”原指南朝梁时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后来,这个词语泛指隐居山林而有德有才之人,虽身在山林却心系国家大事,对朝政有所影响的人物。

3、山中宰相的出处

该词语出自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及《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山中宰相的例句

他虽然隐居在深山之中,但心系天下,常被人誉为当代的“山中宰相”。

5、山中宰相的成语用法

“山中宰相”作为一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虽然身处山林,但仍有深厚学识和影响力,对世事保持关注并有能力提供建议或影响决策的人物,它带有褒义,常用于赞美那些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却心怀天下的智者。

6、山中宰相的示例

历史上,除了陶弘景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墨客或隐士也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学识而被后人誉为“山中宰相”,如唐代的王维等。

7、山中宰相的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林泉高士”、“隐逸之士”等,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那些隐居山林、远离尘嚣、品德高尚且学识渊博的人。

8、山中宰相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市井小人”、“凡夫俗子”等,这些词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高尚品德和卓越学识,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卓识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山中宰相”与这些反义词的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的不同境界和追求。

《山中宰相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