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成语的释义为: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去世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比喻领导者在位时制定的政策法令,在他死后被废除或失去效力,常用于形容政策的不连贯性和领导者的权威性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1、人亡政息的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2、人亡政息的释义:
指一个领导者或关键人物去世后,其推行的政策或制度也随之停止或失效,常用来形容领导者的影响力巨大,其个人存亡直接关系到政策或制度的延续。
3、人亡政息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章制度上,如果他们在世,这些政治措施就能得到推行;如果他们去世,这些政治措施就停止了。
4、人亡政息的例句:
自从老村长去世后,村里的公益事业就逐渐荒废,真是人亡政息啊!
5、人亡政息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个领导者或关键人物去世后,其政策或制度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在句中多作谓语、宾语、定语,带有贬义色彩。
6、人亡政息的示例: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改革者或领导者去世后,他们的改革措施往往因为后继无人或反对势力的抬头而夭折,这就是典型的人亡政息现象。
7、人亡政息的近义词:
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8、人亡政息的反义词:
政在人存——指一个领导者或关键人物的存在,能够维持或推动政策的实施,即使政策本身有问题,也能因为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而得以继续,这与人亡政息形成鲜明对比。
《人亡政息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