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安内成语的拼音是“rǎng wài ān nèi”,这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指排除外患,安定内部,形容在面临外部威胁时,首先要安定内部,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1、攘外安内的拼音:
rǎng wài ān nèi
2、攘外安内的释义:
原意是排除外患,安定内部,现在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敌。“攘”意为排斥、抵御,“外”指外部敌人或威胁,“安”意为安定、平稳,“内”指内部事务或国家内部。
3、攘外安内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代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原文为“今中国无虞,蛮夷自扰,不可动也,宜且按甲,息军养士,以观戎态,先谋后战,兵之长也,其攘外安内,固当世务。”
4、攘外安内的例句: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攘外安内的策略,既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要努力维护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攘外安内的成语用法:
作为并列结构的成语,“攘外安内”通常用于描述国家或组织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不稳定时的应对策略,它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等,表达一种既要对付外部敌人,又要安定内部局势的意图。
6、攘外安内的示例: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领袖都成功地运用了攘外安内的策略,明朝时期的郑成功,他一方面抵御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另一方面又安定台湾内部的局势,最终成功收复台湾。
7、攘外安内的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安内攘外”、“除暴安良”、“定倾扶危”等,这些成语都含有安定内部、排除外部威胁的意味。
8、攘外安内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等,这些成语表达的是内部和外部都面临困境或威胁的状态,与攘外安内形成鲜明对比。
《攘外安内成语的拼音》.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