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于鼎成语的释义

小星11天前
染指于鼎成语的释义指的是把手指伸到鼎里蘸取汤汁,比喻分到一份好处或沾取别人的利益,含贬义色彩,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劳而获、企图分一杯羹的人或行为,强调不应贪婪地插手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1、染指于鼎的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染指于鼎成语的释义

2、染指于鼎的释义

原指非分地插手获取不应得的利益,后也比喻插手或参与分取别人的利益,在古代,鼎是烹煮食物的器具,染指则是指用手指沾染鼎中的食物,引申为不该插手的事情却插手了。

3、染指于鼎的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四年》:“王指之曰:‘吾有是子,犹弗能立也,况其无有乎!后之人或者将不敬吾子孙,使至于此,建及我身,吾何以视后之人?’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遂为母子如初,君子谓郑庄公:“不能教而诛之,非道也;将弑君而厚赂之,以乱其政,且贰其心,非赂之也,不如早为之所,无使生其乱,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众之从君也,位,以爵;禄,以货,君舍爵而弗夺,舍货而弗与,夫群情之所同欲者,莫如生,今君杀一不辜,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姑使吾君,以及吾身,姑及吾身,以及吾子,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是引无穷也,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而忘义,则名不立;思名而忘身,则利亡,大夫、士、庶人,从公于朝,使各奉其职,非曰能之,曰苟有是器,虽不杀伐,而必斗焉,是乱之生也,由君之无道,非其民之咎也,若夫所谓‘君实有之,而与国人共之’者,是谓能得其利,夫能得其民,安其社稷,抚其国家,而后得以自安,是谓能成其利,能成其利,能固其权,而后得以富其家,是谓能守其利,故君子与其有势,弗与其尊,势者,人之所畏也;尊者,人之所敬也,将敬让以导其志,则人恐弗及也,将尊贵以临其民,则人争弑其君,故曰:‘贵以临人,贱以蒙耻。’若夫所谓‘君实无之,而与国人共名’者,是谓虚取,夫虚取,非道也,虚取祸亦及之,将取,必虑其所终,而后可举,夫事君者,危身奉上,以安社稷者也,有是君,无是臣,是无社稷也,有是臣,无是君,是无社稷也,故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夫岂不爱其民哉?力不能也,故曰:‘德不可久,功不可恃,名不可常保,唯道可常’,道也者,物之所然也,事之所以成也,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故其民归之如流水,下之如百川,故为天子而不骄,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矣!”郑庄公于是乎惧,大阅,与母盟而后归,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染指于鼎”一词虽未直接出现,但“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等句反映了郑庄公与其母姜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与亲情的纠葛,后世据此引申出“染指于鼎”的成语,用以形容非分之举。

4、染指于鼎的例句

他试图染指于鼎,插手公司的核心业务,但最终被董事会发现了。

5、染指于鼎的成语用法

作为谓语、定语使用,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组织插手或参与分取不应得的利益。

6、染指于鼎的示例

在公司的重组过程中,他试图染指于鼎,想要控制更多的资源,但最终因为缺乏支持而失败。

7、染指于鼎的近义词

越俎代庖、插手干预、非分之想

8、染指于鼎的反义词

安分守己、恪尽职守、各司其职

《染指于鼎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