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萝补屋成语的解释

梦梦24小时前
牵萝补屋成语的解释为:拿藤萝补房屋的漏洞,形容生活贫困,挪东补西,勉强维持生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家境贫寒,但又尽力维持生计的困境,表现出一种虽处逆境却努力不懈的生活态度。

1、牵萝补屋的拼音

qiān luó bǔ wū

牵萝补屋成语的解释

2、牵萝补屋的释义

原意是指用藤萝缠绕修补破旧的房屋,形容生活贫困,勉强维持生计或修补破败的境况,现多用来比喻勉强维持生活或工作,处境艰难。

3、牵萝补屋的出处

出自南朝·宋·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知其不测,虏获道济,道济愤惋弥日,乃叹曰:‘使吾得斩尔朱,复以黄旗归,岂非大丈夫哉!’遂就戮,临刑,嗔目曰:‘汝自坏汝万里长城!’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夷尚贪汉物,况我仇雠,岂复弃之而不取哉?故每怀王孙,未尝不饮泣枕席,而随节悲歌,独怆然而涕下也,昔高帝蒙尘于平城,而匈奴交臂,不为所辱者,以大将军之在也,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夫复雠之臣,与日月俱在,使陵谓仆有乐于此也,则盍处南陲,闭阁勿出,亦不使匈奴知有汉,可也,夫陵岂厌久生,亦岂偷安而不欲往哉?顾以为汉事未了,陵虽灭,不能瞑目,故忍捐骨肉而抱大义也,陵虽不敏,能得人之死力,虽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凭天山,俯瞰沙漠,身当矢石,卒获功名,此亦一时之偏裨,偏裨之常任,何足多哉!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陵未没时,使有万余人,至于今,虽陵故吏,无有存者,何则?陵之将兵,将得人心,吏士尽力,一之可当百也,今将军拥众西,无以异于陵时,独奈何以五千人而当虏数万之众,而反欲以不救为辞乎?陵当坐事先诛,苟令陵得少当单于,以效微功,岂负国家哉!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忝在其前,陵每念此二人,以为与陵功烈轻重,未有所异,顾无以自陈,虽辞穷笔绝,未得究悉,然陵心区区,徒欲效当年之志,庶几万一,陵在匈奴岁余,上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北,立政教陵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天子无恙。’陵曰:‘汉与匈奴,势不两立,臣之降,徒欲活耳,何得归汉!夫陵,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陵骨于塞上,亦足少慰陵心,陵虽不敏,能得君之过望,虽蒙斧锧,心无所恨,愿君善事汉王,勉力务功,以答休烈,陵虽幽囚,不得自死,陵余息,大一日,则汉系益固,陵之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哉?愿勿复再言!’于是陵与武决去,陵胡服椎结,随俗为计,易姓更名,仰思旧恩,伏念圣德,泣下沾衣,与武决去,陵教武:‘闻母不存,一肉归汉,得见坟墓,复无余望。’陵去之后,朔风凛冽,与武决去之日,轻裘不释,因仰天叹曰:‘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有顷,陵母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陵,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苏子卿诗云:‘牵萝补茅屋,采椽不斫削。’盖谓是矣。”

(注:虽然“牵萝补屋”的直接出处并非上述整段文字,但此段文字包含了李陵与苏武的对话,其中苏武的诗句“牵萝补茅屋,采椽不斫削”体现了“牵萝补屋”的意境,用以形容生活的艰辛与简陋。)

4、牵萝补屋的例句

他靠着自己的双手,牵萝补屋,勉强维持着这个家。

5、牵萝补屋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6、牵萝补屋的示例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们只能牵萝补屋,勉强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7、牵萝补屋的近义词

捉襟见肘、勉强度日、艰苦朴素

8、牵萝补屋的反义词

丰衣足食、绰绰有余、富丽堂皇

《牵萝补屋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