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古通今"成语的释义为:指阅读古代典籍能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它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现实的敏锐洞察,是形容学者或智者学识广博、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赞誉。
1、披古通今的拼音:
pī gǔ tōng jīn
2、披古通今的释义:
指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制度等,以理解并贯通到现代,形容学识渊博,贯通古今,披,翻阅、研读;古,古代的历史、文献等;通,贯通、理解;今,现代。
3、披古通今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九漠之上;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思;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迟滞于精通;张衡研精以十年,乃成《二京》之赋;左思练都以一纪,遂构《三都》之篇,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乘一日而赓《七发》;曹子桓、陆士衡,文思泉涌,倚马可待,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率尔而言,则理索然而不劲;酣恣逞辞,则辞矜夸而悖理,才之多少,不如思之精熟;力之强弱,不如理之贯通,若神思融达,则万绪千端,自相会合;若神理乏融,则韩、马殊形,不能相入,是以务先大体,鉴必穷源;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其中虽未直接以“披古通今”四字成句,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句体现了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来丰富学识、贯通古今的思想,后世逐渐提炼出“披古通今”这一成语。
4、披古通今的例句:
他学识渊博,能够披古通今,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5、披古通今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学识渊博的人,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能够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并将其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独特见解的人。
6、披古通今的示例:
李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不仅能够深入研究古代文献,还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披古通今。
7、披古通今的近义词:
博古通今、贯通古今、学贯中西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学识渊博、能够贯通古今中外的意思。
8、披古通今的反义词:
孤陋寡闻、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学识浅薄、对古代和现代的知识了解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