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羞成怒成语的解释为: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形容人因做错事或言行举止不恰当而感到难为情,受到指责或嘲笑时,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和羞愧,反而发脾气或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1、恼羞成怒的拼音:
nǎo xiū chéng nù
2、恼羞成怒的释义: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形容人因受到某种刺激或羞辱而情绪失控,变得愤怒。
3、恼羞成怒的出处: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代小说《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只见那张清手执长枪,直取董平,董平大怒,拍马向前,大战张清,原来张清不认得董平,见他一枪便来,无心恋战,拍马便走,董平却大喝一声,一直赶去,张清带住枪杆,去锦袋中摸出一石子,手起处,正中董平额角,董平翻身落马,张清便转马回来,董平着地滚了一滚,扒将起来,拍马再奔,张清又一石子,董平眼明手快,拨过了石子,张清见打不着,再取第二个石子,又打将去,董平又闪过了,两将相交,又斗了十合,张清的枪法,本来不精,看看力怯,只待要走,董平心内焦躁,望着张清,赶得紧,张清马头相傍,故作要把枪来搠董平,董平急躲时,张清却掣出石子在手,喝声道:‘着!’董平眼明手快,拨过了石子,董平见搠不来,大喝一声,赶将入来,张清见董平赶得凶,便转身来,望东便走,董平不舍,骤马赶来,张清看他来得至近,那枝枪却掣不出来;董平的枪又逼得紧,张清把左手虚提长枪,右手便向锦袋中摸出石子,扭回身,觑得董平眼近,喝声道:‘着!’石子从董平面门上擦过,董平急躲不迭,那石子眉梢上打着,鲜血迸流,望后便倒,张清见打中董平,急骤马赶来,董平在地上略挣得一起,又被张清一石子打着臂膊,麻得抬不起,只得大败而走。”其中描述了董平因多次被张清用石子打中而感到羞愧,最终恼羞成怒的情节,但需注意,此仅为成语在现代语境下常被引用的一个文学背景,并非其原始出处。
4、恼羞成怒的例句:
他在比赛中连连失误,被对手嘲笑后,恼羞成怒地退出了比赛。
5、恼羞成怒的成语用法:
作为谓语、定语、状语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某人因受到羞辱或挫败而情绪失控,变得愤怒。
6、恼羞成怒的示例:
小明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被老师当众批评后,他恼羞成怒地反驳老师,结果受到了更严厉的处罚。
7、恼羞成怒的近义词:
大发雷霆、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都表示因受到刺激而变得非常愤怒。
8、恼羞成怒的反义词:
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从容不迫等,表示面对刺激或羞辱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