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成语的摘要: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完全不识字或没有文化,缺乏基本的读写能力。"目不识丁"中的"丁"字在古代常作为最简单的字例,因此整个成语用来形象地表达某人在文字知识方面的极度匮乏。
1、目不识丁的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2、目不识丁的释义:
形容一个人完全不识字,没有文化或受教育程度极低。
3、目不识丁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陈元传》:“元性讷讷,言不及义,及为司徒掾,吏人上书,多不识之,遂以目不识丁为辞。”
4、目不识丁的例句:
他虽然年纪很大了,但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一直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5、目不识丁的成语用法:
作为谓语、定语使用,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文化程度极低,不识字或缺乏基本的读写能力。
6、目不识丁的示例:
在那个年代,很多农村的老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他们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故事和传统。
7、目不识丁的近义词:
不识之无、胸无点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等,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文化或知识。
8、目不识丁的反义词: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博学多才等,这些词语则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目不识丁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