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鼓而攻之的成语拼音为:míng gǔ ér gōng zhī。该成语意指公开地击鼓要攻打敌人,比喻声讨和打击敌人或某种错误言行,以正义的言行进攻、批评反面的言行。
1、明鼓而攻之的拼音: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2、明鼓而攻之的释义:
原意是公开击鼓,宣告对敌人发起进攻,现在多用来比喻公开地声讨或打击某人或某事物。
3、明鼓而攻之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君若亡赵走燕,燕不敢留,还指之赵,则君何面目以见赵人乎?岂不畏天下人笑令公以窥赵之隙而击之乎?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今君乃亡赵走燕,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以赵叛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等不肖,请辞去,于是相如前进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世传为佳话,有‘明鼓而攻之’之说,意指公开声讨或打击。”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明鼓而攻之”这一具体表述,但后世根据这段故事提炼出了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公开声讨或打击的行为。
注意:由于原文较长且直接引用中并未包含“明鼓而攻之”,这里的出处解释是基于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进行的合理推断和解释。
4、明鼓而攻之的例句: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明鼓而攻之,不能让它继续蔓延。
5、明鼓而攻之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公开声讨或打击某人或某事物。
6、明鼓而攻之的示例: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明鼓而攻之,为正义发声。
7、明鼓而攻之的近义词:
公开谴责、公开批评、公开声讨等。
8、明鼓而攻之的反义词:
暗中诽谤、私下议论、隐忍不发等,这些反义词都表示不公开地表达不满或批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