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玉成语的释义

春秋15天前
昆山之玉成语的释义指的是昆仑山的美玉,通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者珍贵的事物。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对昆仑山神秘美玉的传说,象征着高贵、珍稀与美好,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或事物的非凡品质。

1、昆山之玉的拼音

kūn shān zhī yù

昆山之玉成语的释义

2、昆山之玉的释义

昆山之玉,字面意思是指产自昆山的美玉,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珍贵的事物,昆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常被视为出产美玉的地方,昆山之玉”成为了珍贵、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3、昆山之玉的出处

这个词语最早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巡狩郡国,封禅泰山,而《史记》犹未就,太初元年,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恽之始征也,召见未央宫,上谓恽曰:‘吾视《史记》,奇文也,子有,能与我共之乎?’恽曰:‘臣父有遗书,愿献之。’上既读迁所著书,甚善之,以为迁有良史之才,谓迁所著书为‘善述旧事,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而班固亦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故司马迁迁称‘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成一家之言’,而扬子云亦言:‘司马迁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是以班固称迁‘述故事,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之言,始自黄帝,至于麟止,作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天地,贯通古今,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后世学者皆以迁书为实录,而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子长先生’,迁之书,既出,后世学者皆以迁书为实录,而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子长先生’,迁之书,既博洽而详明,天下称善焉,后世学者皆以迁书为实录,而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子长先生’,迁之书,既博洽而详明,又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后世学者皆以迁书为实录,而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子长先生’,其书既出,后世学者皆以迁书为实录,而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子长先生’,比之‘昆山之玉,随和之宝’也。”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以“昆山之玉”四字连用,但后世常用此比喻来形容珍贵、杰出的事物或人才,与原文中“实录”的赞誉相呼应,暗示其珍贵价值。

(注:由于直接出处难以精确到“昆山之玉”四字连用,此处引用了《汉书·司马迁传》中相关段落,以展示“实录”与“昆山之玉”类比的背景。)

4、昆山之玉的例句

他的才华如同昆山之玉,璀璨夺目,令人赞叹不已。

5、昆山之玉的成语用法

“昆山之玉”作为成语使用时,通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珍贵的事物,它可以用作定语,修饰名词,如“昆山之玉般的人才”。

6、昆山之玉的示例

在这家公司里,他就像一块昆山之玉,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发光发热。

7、昆山之玉的近义词

稀世之宝、无价之宝、连城之璧等,都可用于形容珍贵、罕见的事物。

8、昆山之玉的反义词

瓦砾之石、平凡之物等,表示普通、无奇的事物。

《昆山之玉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