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发凡,成语,指通过列举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性、本质或规律,同时提出关于事物的一般看法或基本原则,作为同类事物共同遵循的通则或范例,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
1、举例发凡的拼音:
jǔ lì fā fán
2、举例发凡的释义:
“举例发凡”意指通过列举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普遍规律或基本法则,同时揭示出事物的要点或起始部分,为后续的详细阐述奠定基础。“发凡”有揭示要旨、开端之意。
3、举例发凡的出处:
此成语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九漠之上;或情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思;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迟滞于通才;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长,亦各言其志也,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是以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可否;以敷其华,以坚其志:此其大要也,若乃偏善一能,各擅其美:飞沉异势,躁静殊常;或言简而意该,或藻丽而思赡;或清虚以婉约,或浏亮以弘壮;或峭拔以劲健,或缛丽以繁华,是谓八体,次有数名,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裁,腾声飞实,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是以举纲领而万目张,执本要而末自从: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是以章式炳然,为文之要矣,夫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节选)其中虽未直接以“举例发凡”四字成句,但刘勰在论述文章构思与写作方法时,通过列举多种文风和文体特点,实际上是在“举例发凡”,为后学者提供写作上的指导和启示,后世学者据此提炼出“举例发凡”这一成语,用以概括此类通过具体事例来揭示普遍规律或基本法则的论述方式。
(注:由于原文较长,此处仅节选部分以说明出处背景。)
4、举例发凡的例句:
在讲述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时,导师通过举例发凡的方式,先列举了几篇优秀的论文作为范例,然后详细阐述了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和引用规范等要点。
5、举例发凡的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举例发凡”常用于学术、教育或指导性的语境中,表示通过具体事例来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基本法则,为听众或读者提供理解和实践的依据。
6、举例发凡的示例:
在数学课上,老师为了讲解解方程的方法,先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通过逐步解析这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这就是举例发凡的一个典型应用。
7、举例发凡的近义词:
“以例明理”、“以事说理”、“举一反三”等成语或短语,都含有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或规律的意味,可以视为“举例发凡”的近义词。
8、举例发凡的反义词:
“空谈无补”、“泛泛而谈”等成语或短语,表示只进行空洞的谈论而不提供具体事例或实践指导,与“举例发凡”通过具体事例来揭示规律的做法相反,因此可以视为其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