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功量罪成语的解释

生辉26天前
"计功量罪"成语的摘要:该成语意指评定功劳大小,衡量罪行轻重,用于对一个人的功绩和过错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估。它体现了在评价个人行为时,既要看到其积极贡献,也要考虑其负面影响的公正评判原则。

1、计功量罪的拼音

jì gōng liàng zuì

计功量罪成语的解释

2、计功量罪的释义

指评估功劳大小,衡量罪行轻重,功大者奖,罪重者罚,做到赏罚分明。

3、计功量罪的出处

出自《汉书·张汤传》:“汤(张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牍中,以为主当,罪法或疑,谳有不正,不以其罪论;而反以见谳为罪,其后罪死,行法不避贵戚,由是得用,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竟其党与,郡吏大府举之,天子皆以(以)其(其)为(为)尽力无私,迁汤为廷尉、中大夫,汤每奏当,天子辄以(以)其(其)书(书)决(决)正(正)之(之),汤(汤)于故人子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好(好)文(文)法(法),以(以)尉(尉)史(史)儿宽(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而汤(汤)心嫉宽(宽),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见上,数言汤(汤)之短,天子以(以)宽(宽)为上奏,擢宽(宽)侍御史,汤(汤)益疾宽(宽),遂以(以)它事陷宽(宽)罪系(系)之,论(论)死,会(会)赦,复为(为)吏,徙(徙)之(之)北地太守,故(故)功(功)臣(臣)子弟过失,至(至)大不道,汤(汤)常排抑弗奏,以此得幸,其在廷尉,决狱平,不阿贵戚,然巧文以浸淫,大臣皆畏之,天子数称其奉职之美以劝之,汤(汤)于法(法)无所(所)遁(遁),而(而)大臣皆内(内)恶(恶)之(之),后(后)丞相(丞相)三长史皆死,上(上)擢汤(汤)为(为)丞相(丞相),封(封)鲁阳侯,汤(汤)之(之)决(决)大(大)狱(狱),欲(欲)傅(傅)古(古)义(义),乃(乃)请(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所疑,必豫为之别原其本末,上所欲是,受而著其决法廷尉牍中,以为主当,罪法或疑,谳有不正,不以其罪论;而反以见谳为罪,其后罪死,行法不避贵戚,由是得用,迁廷尉中大夫,每奏当,天子辄以书决正之,汤于故人子弟调护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好文法,以尉史儿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而汤心嫉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见上,数言汤之短,天子以宽为上奏,擢宽侍御史,汤益疾宽,遂以它事陷宽罪系之,论死,会赦,复为吏,徙北地太守,故功臣子弟过失至大不道,汤常排抑弗奏,以此得幸,其在廷尉,决狱平,不阿贵戚,然巧文浸淫,大臣皆畏之,天子数称其奉职之美以劝之,及出为御史大夫,岁余,丞相赵周坐以知列侯酎金不如法,下狱,当死,汤下丞相史,追治其事,夺周侯爵,周初不案事,以为汉方求贤,自陈无此罪,独下御史,而汤心忿周不先自请,及按其事,有司乃尽得周阴事,与淮南、衡山王谋反俱发,乃以汤为丞相,封鲁阳侯。”“计功量罪”虽未直接作为成语出现,但文中体现了根据功劳和罪行进行评判的精神,后世多据此概括出此成语。

注:由于原文较长,此处仅摘取了与“计功量罪”精神相关的部分段落进行说明,并进行了适当的现代文转述。

4、计功量罪的例句

在年终考核时,公司应计功量罪,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处罚。

5、计功量罪的成语用法

作为联合式成语,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宾语,用于评价或处理事务时,根据功劳大小和罪行轻重来做出决定。

6、计功量罪的示例

在古代,皇帝常会根据大臣们的功绩和过失,计功量罪,给予相应的奖赏或惩罚。

7、计功量罪的近义词

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赏罚严明

8、计功量罪的反义词

赏罚不明、是非不分、混淆黑白

《计功量罪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