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成语的解释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兵牵制敌人的战略;也比喻在人力或物力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使对方两面受敌,处于不利局面。
1、掎角之势的拼音:
jǐ jiǎo zhī shì
2、掎角之势的释义:
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多比喻互相配合,两面牵制,用分兵牵制敌人的战术,掎,指拉住,牵制;角,指角斗、争斗。
3、掎角之势的出处: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且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登佐之;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韩简、栾盾为左右焉,乘晋之师,以伐秦,秦必败,晋败秦,秦之与晋,掎角之势也。”
4、掎角之势的例句:
在战略部署上,我军采取了掎角之势,成功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部队。
5、掎角之势的成语用法:
作宾语,常用于军事战略描述,强调从多个方向对敌人进行牵制和夹击。
6、掎角之势的示例: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采取了掎角之势,分别从水路和陆路对曹操的军队进行夹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7、掎角之势的近义词:
犄角之势、首尾相应、相互策应等,都表示相互配合、牵制敌人的意思。
8、掎角之势的反义词:
孤军奋战、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等,表示没有相互配合,单独行动的情况。
解释和示例均基于常见的理解和用法,具体语境中可能有所差异。
《掎角之势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