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急相济成语的解释为:缓,和缓,舒缓;急,危急,急迫。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紧急之时都给予帮助。形容对人有好处。这个成语体现了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无论是轻微还是严重,都应给予及时帮助的精神。
1、缓急相济的拼音:
huǎn jí xiāng jì
2、缓急相济的释义:
指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紧急之时都给予帮助,缓,指平时不紧急的情况;急,指紧急的情况;相济,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3、缓急相济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以谓唯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既受命,奉诏西征,肃将天威,抚安边民,与贼战守,或值霖潦,粮谷不继,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况臣驽下,何能特有所建?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惟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则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故临危济难,自古有之,况臣忝窃非才,亲蒙诲育,以缓急相济,实有微志。”虽然原文中未直接以“缓急相济”四字成句,但此成语精神蕴含于诸葛亮对蜀汉国事的忠诚与随时准备应对国家缓急的态度之中,后世据此提炼而成此成语。
(注:由于直接出处难以精确到某一句话,故以诸葛亮《出师表》整体背景及精神进行说明。)
4、缓急相济的例句: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做到缓急相济,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尽力帮助。
5、缓急相济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帮助他人,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无论情况紧急与否都能给予适当的援助。
6、缓急相济的示例:
在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都做到了缓急相济,既在平时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又在疫情爆发时紧急调配资源,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7、缓急相济的近义词:
雪中送炭、急人所急、扶危济困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援助的意思。
8、缓急相济的反义词:
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见死不救等,这些成语则表达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仅不帮助,反而加以伤害或利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