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博带成语的释义

春秋21周前
高冠博带成语的释义为: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广的衣带,形容衣着华丽,仪态轩昂的样子,古代常用来指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也用来比喻衣着华丽、举止文雅的人,有时含讽刺意味,指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无实学的人。

1、高冠博带的拼音

gāo guān bó dài

高冠博带成语的释义

2、高冠博带的释义

指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古代儒生的装束,也用来比喻衣着华丽、举止文雅的人。

3、高冠博带的出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沛公大怒,使使谢之曰:‘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暴逆,岂可以儒冠相从乎?’郦生嗔目按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沛公遽止,谓使者曰:‘吾方踞床洗足,而召我,我以何者却之?’使还报曰:‘郦生倨傲无礼,自言我非儒人,乃高阳酒徒也。’沛公曰:‘咄!趋入召之!’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沛公谢之,起,据案而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穴求得虎子也,今陈留,天下之漕,四方所积聚,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沛公引兵攻陈留,陈留守令皆降,沛公以郦生为广野君,以其弟郦商为将,将陈留兵数千人,从沛公攻开封。”

(注:原文中虽未直接提及“高冠博带”,但描述了郦生的形象与儒生装束相关,后世常用“高冠博带”形容此类形象。)

4、高冠博带的例句

那些高冠博带的学者们,在学术论坛上各抒己见,场面十分热烈。

5、高冠博带的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可直接用于描述人的装束或气质,如:“他身穿高冠博带,显得温文尔雅。”

6、高冠博带的示例

在古代画卷中,常可见到高冠博带的文人雅士,他们或抚琴吟诗,或挥毫泼墨,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7、高冠博带的近义词

峨冠博带、华冠丽服(均指衣着华丽、举止文雅)

8、高冠博带的反义词

短衣草履、布衣蔬食(均指衣着朴素、生活简朴)

《高冠博带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