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之恶成语的解释

春秋22天前
"逢君之恶"成语的摘要:该成语意指迎合或促成君王(或上司、长辈等)的恶行,即故意顺从或助长对方的错误行为,含有贬义。它警示人们不应盲目顺从权威的错误决定,而应勇于指出并纠正,以维护正义和道德。

1、逢君之恶的拼音

féng jūn zhī è

逢君之恶成语的解释

2、逢君之恶的释义

指迎合国君的恶行,即故意顺从或助长国君的错误行为,通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忠不谏、反而助长恶行的人。

3、逢君之恶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其图之!弗纳于邪,弗过求,弗淫于色,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祸转亡,必若所欲为,乃陷于难,不可救矣,君其审之!《书》曰:“臣作福作威,作善作恶,祸福及之。”子仪在位,能举善也,夫举善,福也;作威,祸也,子若欲立焉,则先杀之,不然,必败之,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贤人之难也,若夫少者,听于父兄以习道;而长者,将责后生之不肖者也,今君或任之,或壅之,又焉得不败!夫事君者,险而不隘,怨而不忿,纠之以政,而美恶不逾也,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君所谓可,将有可焉;君所谓否,将有否焉,若去偏端,而袭于正道,其谁不知善之为善!君若惠于臣,无内隔,臣则致死于君矣,若犹未也,将执退,遂其咎也,君亦无成,成,君之德也,能成其德,则能成其功矣,君其勉之!《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若弗图,至于死丧,其无日矣。’”卫庄公弗听,其后果杀桓公,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于石碏,而石碏辞焉,使告于陈而执诸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追之,告以大义,州吁弗听,遂杀之,石碏家负刍担土,因垒而葬之,卫之人皆怜之,卫桓公之弟晋,闻州吁之杀桓公也,乃往奔晋,晋侯使公子冯为右拒,屈突为左拒,以伐卫,师度陉,宁跪御公孙固,郑子突御石碏,将左拒以当晋师,石碏曰:“臣闻之:‘君子违,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卫、郑,兄弟之国也,是以敢来告将,且请战,不然将出。”众皆曰:“善哉,石氏之为言也!”遂出,卫师败绩,遂灭卫,州吁奔于宋,宋人杀之,卫人立晋,是为宣公,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卫之诸大夫从州吁者,凡与杀桓公,皆死;其二子未至,使使告于齐而杀之,卫宣公使公子朔往吊且聘之,且请罪焉,曰:“寡人之不肖,得罪于君,寡人不敢辞罪,然犹愿悉陈其志,庶几君其肯顾而图之。”齐襄公使高傒对曰:“君之未入也,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也,寡人援之;既定列矣,将修好于四方,以继先君之业,寡人助之,若夫州吁,杀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夫岂唯其君免之以祸,而自其臣亦不免于祸,是谓‘逢恶’,必其君是除,必其臣是诛。”君子以齐之欲伐卫也,命其大夫曰:“卫之失政,亦云久矣,虽欲改之,必不克也,其终必至于乱,乱必灭之,不可救,非其君之过也,唯其臣之不用心耳,夫所谓‘乱臣贼子’,皆非有爵禄于上也,而亦进不能事君,退不能养民,亦君之所宜诛也,若夫石碏,则可谓国之大臣矣,忠公体国,其智足以经世,其仁足以保民,其勇足以克难定乱,可谓社稷之臣矣。”

(注:此处为节选,原文较长,成语“逢君之恶”出自其中对州吁行为的评价部分,但直接表述该成语的句子并未明确标出,而是通过上下文意会。)

4、逢君之恶的例句

那些逢君之恶的小人,最终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5、逢君之恶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形容那些助长国君恶行的人。

6、逢君之恶的示例

在古代,有些奸臣为了讨好君王,常常逢君之恶,助纣为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7、逢君之恶的近义词

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助桀为虐等,都表示助长恶行的意思。

8、逢君之恶的反义词

忠言逆耳、直言不讳、犯颜极谏等,都表示敢于直言进谏,不助长恶行的意思。

《逢君之恶成语的解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