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成语的拼音是“fěi bàng zhī mù”,该成语源于古代的一种制度,即在公共场所设立木柱,供人书写谏言或批评时政,后引申为指供人批评指责的地点或事物。
1、诽谤之木的拼音:
fěi bàng zhī mù
2、诽谤之木的释义:
“诽谤之木”原指古代设在交通要道旁供人书写谏言或批评时政的木柱,后泛指供人发表意见的设施或途径,也引申为可以公开表达不满或批评意见的象征,在现代语境中,它有时也用来比喻允许人们自由发表批评意见的环境或平台。
3、诽谤之木的出处:
“诽谤之木”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士师》中的记载:“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以五禁辟邦国,纠万民,合万民之难而一之,既合以听之,凡民之有诽谤诅祝者,书之,执而杀之;听其辞,以告其罪,杀之;各掌其县之禁令。”其中虽未直接提及“诽谤之木”,但后世文献中常有将“诽谤木”与古代听取民意、接受批评的制度相联系的说法,如《汉书·贾谊传》中的“古者圣王将建国,必筑太庙、明堂、辟雍、灵台……立诽谤之木,设敢谏之鼓”。
4、诽谤之木的例句: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网络就像是一块现代的“诽谤之木”,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5、诽谤之木的成语用法:
虽然“诽谤之木”本身不是一个成语,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或比喻元素融入成语或句子中,用以形容一个允许自由表达意见的环境。“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诽谤之木下。”
6、诽谤之木的示例:
在古代,君主为了听取民众的意见,会在宫城门外设立诽谤木和敢谏鼓,鼓励百姓上书言事或击鼓鸣冤,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也是君主纳谏、体察民情的一种方式。
7、诽谤之木的近义词:
近义词可能包括“意见箱”、“建议平台”、“批评渠道”等,这些词汇都指代一个可以供人们发表意见或批评的设施或途径。
8、诽谤之木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能包括“禁言区”、“封杀令”、“言论管制”等,这些词汇都指代一个限制或禁止人们发表意见或批评的环境或政策,需要注意的是,“诽谤之木”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言论自由”,但它确实是一个与言论自由相关的文化符号或比喻元素,在寻找反义词时,我们更侧重于表达“限制言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