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凡起例成语的拼音是fā fán qǐ lì,这是一个用于指出发端并提出例子的汉语成语,常用于表示在创立新制度或新事物时,首先提出原则或方法,并给出具体例子以供遵循或模仿。
1、发凡起例的拼音:
fā fán qǐ lì
2、发凡起例的释义:
指发端说明全书或全文的要旨,定立编辑体例,凡,指要略;例,指体例,即说明全书或某一著作的写作宗旨、编写体例和内容的概要。
3、发凡起例的出处: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其本者生乱败’,言其逐末而忘其本也,夫《春秋》,上之化也,其在《诗》曰:‘《风》始《周南》《召南》,《雅》始《鹿鸣》,《颂》始《清庙》,皆言其所始,失其始者乱其道,泯其序者败其德。’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故《春秋》者,以道名分也,夫尊卑贵贱之等,逆顺进退之序,非《春秋》无以见也,故《春秋》者,王者之所以正天道,明大法,所以举错废置者也,此《春秋》之大义也,举《春秋》之义讥六世,刺讥失臣道,非独为汉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之于世事,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春秋》者,是非之平也,中道也,权衡也,人伦之簿书也,王事之典礼也,夫《春秋》上治祖祢,故《采善》、《序颂》以述祖宗之德美而著其盛烈也,下理子孙,以《十二诸侯年表》次世,序《传》,以存亡国,继绝世;外陈诸侯之祸败,内讨错行,以戒后世;非一日有是也,盖积久矣,夫上观古世之成败,以考当今之得失,非独为一世之事,亦所以贻后人也,故《春秋》之于人事,善善恶恶而不失其道,虽未能尽物之致,条贯始终,统纪离合,别疏亲,裁是非,以正王道,故列十二世之事,贯三百王之乱,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余尝掌其官,废失其事,是以卒而弗述,今上复修祀雍,尊卜筮官,诏问故所为,余亦有所闻,辄述以闻,谨第其序,如左,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后世将这段话概括为“发凡起例”,用以形容著作或编辑工作的开端和制定体例。
4、发凡起例的例句:
这部辞典的编纂工作,从发凡起例到最终定稿,历时五年之久。
5、发凡起例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著作等,通常用于描述一部著作或一项编辑工作的起始阶段,强调其确立主旨和体例的重要性。
6、发凡起例的示例: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其编纂工作从发凡起例到最终完成,历经数代人的努力,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卓越智慧。
7、发凡起例的近义词:
创立体例、制定规范、确立大纲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某项工作或著作在起始阶段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8、发凡起例的反义词:
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无的放矢等,这些词语则强调了缺乏明确主旨和体例的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