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则诵成语的释义

风云32周前
耳闻则诵成语的释义为:指听过的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超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常出色的记忆力,能够轻松地记住所听到的内容,并将其复述或背诵出来,显示出其卓越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1、耳闻则诵的拼音:ěr wén zé sòng

2、耳闻则诵的释义:指听过的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非常强,或过耳不忘的才能。

耳闻则诵成语的释义

3、耳闻则诵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后文帝思谊,征之广陵,以为傅,谊既以蚤死,虽不至公卿,而汉文帝为天下惜之,而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谪去,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谊为长沙王傅三岁,自伤悼之,乃作《吊屈原赋》及《鵩鸟赋》,后岁馀,文帝思谊,征以为梁怀王太傅,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武之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谊始以列侯子为长沙王太傅,后岁馀,文帝闻谊昔居长沙,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召以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文帝亦悔恨,终不自知为云阳侯,虽不及终其寿,然百世之下,人皆称慕,不已其能言之长,而皆惜其用之不弘也,司马迁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注:虽然直接提及“耳闻则诵”的原文并未在此段中出现,但“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等描述体现了类似的能力,而“耳闻则诵”作为形容这种能力的成语,其精神内涵与贾谊的才华相呼应,故可理解为该类成语在描述类似情境时可能受到此类历史人物的启发。)具体“耳闻则诵”四字作为成语的直接出处已难以精确考证,它可能是后人在总结前人智慧时提炼出的成语。

4、耳闻则诵的例句:他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耳闻则诵,任何听过的东西都能迅速记住。

5、耳闻则诵的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记忆力好,通常用于形容某人记忆力超群,能够迅速记住所听到的内容。

6、耳闻则诵的示例: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他总是耳闻则诵,很快就能掌握。

7、耳闻则诵的近义词:过目不忘、过耳成诵、一听即记等,都形容记忆力非常好。

8、耳闻则诵的反义词:过目即忘、转瞬即忘、听而不闻等,形容记忆力差,容易忘记所听到的内容。

《耳闻则诵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