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视目食成语的拼音是“ěr shì mù shí”,该成语较为生僻,字面意思指用耳朵看、用嘴巴吃,形容颠倒错乱,没有条理,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感知或行为方式异常或不合常理。
1、耳视目食的拼音:ěr shì mù shí
2、耳视目食的释义:这个成语原意是指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吃,形容颠倒错乱,不合常理的行为或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多用来比喻行为或思维方式的荒谬不经,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感知和逻辑。
3、耳视目食的出处:此成语出自《庄子·外物》篇,原文中有“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此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彼小儒,曲学诐行,以聋瞽为聪明,以昭昭为冥冥,以讠需讠俞为巧,以庞澨、僻违为端,以敖倪为加,以不肖者贤,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以裎为殉,以讠需讠俞为信,以俗学为通,以愚陋为巧,以伎俩为工,奚能正之!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渊渊乎!冥冥乎!芒乎芴乎!未足以言之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夫目不能别昼夜,耳不能分善恶,口不能言是非,则君将孰使以守官?且夫知不知是非之境,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者,皆是也,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上圣,不能去也,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平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夫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上圣,不能去,由是观之,耳视目食之人,不可与言至道。”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以“耳视目食”四字成句,但后世根据庄子的这一思想提炼出了“耳视目食”这一成语,用以形容颠倒错乱、不合常理的行为。
4、耳视目食的例句:他的行为简直就像是在耳视目食,完全违背了常理和逻辑。
5、耳视目食的成语用法: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思维方式荒谬不经,不合常理。
6、耳视目食的示例:有些人对待问题的态度就像是在耳视目食,完全不顾及事实和逻辑,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行事。
7、耳视目食的近义词:颠三倒四、胡说八道、荒谬绝伦等,都可用于形容行为或言语的荒谬不经。
8、耳视目食的反义词:合情合理、合乎逻辑、有条不紊等,这些词语都表示行为或言语符合常理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