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眉蹙额成语的拼音是“chóu méi cù é”,这个成语形容人忧虑或愁苦的样子,眉头紧锁,额头皱起。通过拼音的呈现,可以方便地帮助人们正确发音和理解该成语的含义。
1、愁眉蹙额的拼音:
愁眉蹙额读作:chóu méi cù é。
2、愁眉蹙额的释义:
愁眉蹙额形容人忧愁或焦虑时,眉头紧锁,额头皱起的样子,常用来表达内心的不悦或困扰。
3、愁眉蹙额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年少,才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称善,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数,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武之时,亦征召方士术士,欲炼以求不死之药,天下方士更相诳惑,聚敛财货,以求封侯得赏,而不可得,方士皆终以语怪见诛,其后谯周因之以为秦用赵高,汉任李陵,皆亡国之道也,夫赵高之威,倾覆二世,杀大臣,迁公子,专朝事,谗害贤良,竟以灭秦,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匈奴,杀首虏万计,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没,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二子者,皆有绝世之才,足以易秦、汉之俗,惜乎用之不尽其材,故遂至于败亡,使秦不杀蒙恬、李斯,汉不诛贾谊、晁错,秦、汉之俗亦将大变矣,何者?仁贤之臣明于治乱,知所去就,故可尽材以致治;昏暴之君,不知去就,故虽贵终以败亡,此所谓‘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者也,秦、汉之君,皆不能正其终,故令后世得称而议之也。”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愁眉蹙额”四字,但文中描述了屈原、贾谊等人的忧愁与焦虑,其神态可用“愁眉蹙额”来形容,后世文献中逐渐形成了这一成语,用以具体描绘人的愁苦面容。
(注:由于直接出处难以精确到某一句话或段落,此处提供了成语可能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4、愁眉蹙额的例句:
他最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整天愁眉蹙额,看起来非常疲惫。
5、愁眉蹙额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用于描述人的面部表情,表达其内心的忧虑、烦恼或不安。
6、愁眉蹙额的示例:
示例一:看到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不禁愁眉蹙额,担心他的未来。
示例二:她整天为公司的经营状况愁眉蹙额,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之道。
7、愁眉蹙额的近义词:
愁眉苦脸、忧心如焚、愁肠百结等。
8、愁眉蹙额的反义词:
笑逐颜开、眉飞色舞、喜气洋洋等,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人高兴、愉快时的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