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支离成语的解释是指形容病势严重,身体消瘦衰弱,骨头都像要支离破碎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因为疾病而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形象地表达了病情的严重性和患者身体的极度衰弱。
1、病骨支离的拼音:
bìng gǔ zhī lí
2、病骨支离的释义:
形容身体衰弱,骨骼脆弱,仿佛随时可能散架的样子,常用来描述病重或长期患病导致身体虚弱的状态。
3、病骨支离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文中有“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出则不知其所往,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交游者,亦以其辱人贱行,视予犹土壤芥草之微也,则又重以自悲矣,夫所谓病骨支离,古之所谓穷愁潦倒者,非徒然也。”但需注意,“病骨支离”在此文中可能并非直接作为独立成语出现,而是韩愈用以形容自己或他人身体极度衰弱的状态,其作为成语的广泛使用,可能是在后世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的。
(注:由于原文较长且部分内容与“病骨支离”直接关联不明显,此处仅提供了包含该成语可能出处的段落背景,并做了简要说明。)
4、病骨支离的例句:
他因长期卧床,病骨支离,连起身都变得异常艰难。
5、病骨支离的成语用法:
通常用作谓语、定语,形容身体状况极差,骨骼脆弱不堪。
6、病骨支离的示例:
示例一:老人病骨支离,需要家人的细心照料。
示例二:经过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他的身体已经变得病骨支离。
7、病骨支离的近义词:
骨瘦如柴、弱不禁风、形容枯槁等,都可用于形容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
8、病骨支离的反义词:
身强体壮、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等,表示身体强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