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壁清野成语的释义指的是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因而站不住脚。具体做法为关闭四门,藏起粮草,使敌人获取物资无门,从而实现困死、饿死敌人的目的。
1、闭壁清野的拼音:
bì bì qīng yě
2、闭壁清野的释义:
闭壁清野原指对付强敌入寇,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断绝其粮草供应的一种作战方法,后也泛指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坚守壁垒,使敌人无所获。“闭壁”指关闭城门或营垒,不与敌人接触;“清野”指把附近居民家中的财物粮食等全部转移,使敌人得不到任何物资。
3、闭壁清野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今贼方到,宜先据险,迎而击之,则必败;若贼入平地,往来突忽,于吾不利,不如闭垒固守,以逸待劳,可也。”以及《南齐书·祖冲之传》:“宜早闭壁清野,设伏以待之。”虽然直接表述为“闭壁清野”的出处可能不十分明确,但类似策略在中国古代兵法中多有体现,且上述文献中的描述与“闭壁清野”策略相符。
4、闭壁清野的例句:
面对敌军的入侵,我方采取了闭壁清野的策略,使敌军在境内找不到任何补给,最终不得不撤退。
5、闭壁清野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军事方面,它强调了一种消极的防御策略,通过避免直接冲突和消耗敌人资源来达到胜利的目的。
6、闭壁清野的示例:
在抗日战争时期,某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和游击队采取了闭壁清野的策略,将粮食和物资转移到深山老林中,使日军在占领区找不到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从而削弱了其战斗力。
7、闭壁清野的近义词:
坚壁清野、空室清野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通过清空居住地、转移物资来对付敌人入侵的策略。
8、闭壁清野的反义词:
开门揖盗、引狼入室等,这些成语表示的是主动邀请敌人进入或不加防范地让敌人进入,从而给自己带来危害的行为,与闭壁清野的消极防御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闭壁清野成语的释义》.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